學術不端文獻論文查重檢測系統 多語種 圖文 高校 期刊 職稱 查重 抄襲檢測系統
中國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支持本、碩、博各專業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 ! 支持“中國知網”驗證真偽!"期刊職稱AMLC/SMLC、本科PMLC、知網VIP5.3/TMLC2等軟件。
不難承認,生物醫學界的學術不端狀況可謂十分嚴重,那么其他領域呢?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關于學術不端行為,全球并沒有統一的界定標準。 目前,全球學界公認的三大最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是偽造 (Fabrication) 、篡改 (Falsification) 和抄襲 (Plagiarism) ,簡稱FFP。 而2019年,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發布并實施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 (即research misconduct) 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CY/T174-2019) 》 [6] ,將學術不端行為明確劃分為8種類型: 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復發表、違背研究倫理及其他。 中國首個學術不端行為行業標準前言
目前,全球學界公認的三大最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是偽造 (Fabrication) 、篡改 (Falsification) 和抄襲 (Plagiarism) ,簡稱FFP。
“博士生對周圍學術不端行為的感知和認識是影響他們對學術不端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博士生越是感覺周邊環境中學術不端行為比較普遍,就越可能對學術不端行為持同情和原諒的態度。 ”趙延東對記者說,“這一結果有力地說明,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會敗壞學術風氣,還會對新一代研究者產生一種極惡劣的‘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