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文獻論文查重檢測系統 多語種 圖文 高校 期刊 職稱 查重 抄襲檢測系統
杜巍巍 攝 就在兩個小時之前,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了《關于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下稱“《調查意見》”),認為李紅良團隊被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 引發這樁調查的正是同校的霍文哲。
李紅良等人當時提供的撤稿理由為:在準備論文時,WGA免疫熒光染色的同一個標本的不同視野被用來代表兩個不同治療組(圖2和圖7);由于沒有保存好實驗記錄,早期實驗的一些原始數據已丟失。 2015年4月1日,李紅良作為通訊作者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文章(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9 is critical for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被“更正”。
隨著事件的發酵,李紅良從碩士期間起更多發表的論文被質疑同樣有造假問題。 不過,這場舉報最后學校方面的結論為:李紅良團隊被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行為,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 然而在2019年末,饒毅的一封舉報信再度將李紅良學術質疑事件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