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文獻論文查重檢測系統 多語種 圖文 高校 期刊 職稱 查重 抄襲檢測系統
學術不端問題的解決,建立更加完備的法律制度是前提,也是較為容易實現的目標。 但教學科研人員、學術共同體乃至社會各界真正建立起對學術道德的信仰,才是問題的根本。 學術研究的底線是學術道德,學術研究的紅線是法律規范。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鮮有采用刑事手段來治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案例。 例如,同樣是學術造假、騙取巨額研究經費的行為,韓國黃禹錫案中的當事人不僅受到了行政處罰,而且受到了刑事制裁。 而我國“漢芯”造假案件的當事人僅受到了撤銷行政職務、撤銷相關榮譽、追回相應撥款和經費等處罰,并未承擔任何刑事責任。
形成學術不端行為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基本學術研究素養教育的缺失 許多科技工作者者在很多情況下并非故意觸犯學術道德,實施學術不端行為 的,而是由于缺乏基本的學術素養訓練和常識教育而無意中觸及的。 我國高等院 校和研究機構普遍存在忽視對學生和科技人員進行基本素養和學術誠信的道德 意識的教育,造成相當多的學者不能正確處理合理借鑒、引證與抄襲剽竊的關系。
為何高校學術不端行為會屢禁不止呢? 01 與利益、“帽子”掛鉤,是學術不端的主要誘因 蔡元培曾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 大學學術研究的目的,本應該是創新學術成果,服務人才培養,推動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