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文獻論文查重檢測系統 多語種 圖文 高校 期刊 職稱 查重 抄襲檢測系統
知網論文檢測入口,結果100%與學校一致!知網本科PMLC、研究生VIP5.1/TMLC2、職稱等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可供高校知網檢測學位論文和已發表的論文,助您輕松通過高校本碩博畢業論文檢測。
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研究生在學業過程中常常出現學術不端行為,對于國家、社會、學校、導師以及研究生的家人和研究生本人都造成了比較惡劣的影響,學術誠信成為越來越多學者和高校教師的共同呼聲。 因此,認識學術不端行為,并進行有效地規避,對于研究生及高校教師來說,都不無裨益。 研究生作為初入行的“學者”,往往在主觀上對于學術不端認識不清,迫于學業和利好需求,麻痹大意,有意或無意地走上了學術不端的道路。 什么是學術不端行為? 學術不端行為(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議研究計劃、從事科學研究、評審科學研究、報告研究結果中出現的捏造、篡改、剽竊、偽造學歷或工作經歷。
在了解現有管理系統數據的基礎上,為能夠準確分析學生學術不端行為存在的原因,筆者重點對2019—2020 學年內,參與作業查重系統的課程、教師及學生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并與部分教師進行了訪談,了解學生及教師對現存在規范學術不端行為規定的想法。 在收集數據和資料的基礎上, 對研究生不同程度的學術不端行為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目前存在三個問題 :
“博士生對周圍學術不端行為的感知和認識是影響他們對學術不端態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博士生越是感覺周邊環境中學術不端行為比較普遍,就越可能對學術不端行為持同情和原諒的態度。 ”趙延東對記者說,“這一結果有力地說明,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會敗壞學術風氣,還會對新一代研究者產生一種極惡劣的‘示范’效應。
在研究生階段,學校實施“導師責任制”。 很多導師在發現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時,往往出于維護學生、自身和學院聲譽的目的,對學生的學術不端行為處罰力度較輕,甚至包庇隱瞞,造成不良影響。 針對以上三點問題,我們進一步從2019—2020 學年報名使用管理系統的課程中,對查重結果進行了數據分析,可以在總文字復制比區間的統計中看出,復制比率在0%~10%的文獻篇數約占80%,10%~20%的文獻篇數約占15%,且隨著總文字復制比率越來越高,文獻篇數越來越少,但在90%~100%的區間內,復制的文獻篇數反超于復制比在40%~50%區間的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