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文獻論文查重檢測系統 多語種 圖文 高校 期刊 職稱 查重 抄襲檢測系統
知網論文檢測入口,結果100%與學校一致!知網本科PMLC、研究生VIP5.1/TMLC2、職稱等論文查重檢測系統。可供高校知網檢測學位論文和已發表的論文,助您輕松通過高校本碩博畢業論文檢測。
(三)2003年,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并借助“漢芯一號”,陳進又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 學術不端行為是指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的行為,國際上一般用來指捏造數據(fabrication)、篡改數據(falsification)和剽竊(plagiarism)三種行為。
學術不端問題的解決,建立更加完備的法律制度是前提,也是較為容易實現的目標。 但教學科研人員、學術共同體乃至社會各界真正建立起對學術道德的信仰,才是問題的根本。 學術研究的底線是學術道德,學術研究的紅線是法律規范。
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科技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可以說大學教育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將來的發展。 但是我國的高校教育比較重視對科學技術本身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對于影響大學生將來發展的科學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普遍涉及較少。 這就導致了目前很多大學生出現了學術不端的行為。
學術不端緣何屢禁不止? 在當前這種以科研項目、科研經費、論文數量為評價指標的排名競爭環境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作為最容易發現學術不端行為的主體,即使發現科研人員存在違反學術道德和法律的行為,多少報以一種“家丑不可外揚”的心態。 相當多的科研不端行為,只有在經媒體曝光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后,才對其處理。